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 =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杂交,经连续自交选育,创建了“4E 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的有效保持.本文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育种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特别是提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使蓝粒标记基因Ba、雄性可育基因MS和花粉致死基因ki集中于4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以彻底解决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为杂交小麦在育种工作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来源期刊 麦类作物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隐性核不育 4E染色体 雄性不育基因ms 花粉致死基因ki 深蓝粒累加
年,卷(期) 2013,(6) 所属期刊栏目 论谈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12-1315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12.1|S334.5
字数 348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13.06.04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文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72 320 10.0 14.0
2 周宽基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11 42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19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隐性核不育
4E染色体
雄性不育基因ms
花粉致死基因ki
深蓝粒累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麦类作物学报
月刊
1009-1041
61-1359/S
大16开
陕西杨陵邰城路3号
52-66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419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5631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