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抑制兔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只大耳白兔(40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 g·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组(B组),1g·L-1、5 g·L-1、10g· L-1双氯芬酸钠灌注液组(分别为C、D、E组),双眼均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B组术后使用1g·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术中不进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前房灌注;C、D、E组术中分别使用1g·L-1、5g·L-1、10g· 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前房灌注,术后使用1g·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术后1周观察角膜及前房反应;1个月后用裂隙灯及检眼镜检查后囊膜情况,进行PCO分级;术后1个月,HE染色观察后囊膜病理改变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后囊膜增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情况.结果 A、B组术后1周左右开始形成PCO并逐渐加重,1个月后出现明显PCO,C、D、E组PCO出现方式与A组相同,但出现时间晚、程度较轻.术后1个月A、B组PCO程度较C、D、E组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之间和C、D、E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各组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PCNA阳性表达,且PCNA阳性细胞数随药物浓度的提高而减少,分别为15.63±1.92、12.87±1.81、8.63±0.92、5.50±1.31、2.00±0.76.与A组相比,B、C、D、E组术后后囊膜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D、E组间PCNA阳性上皮细胞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前房灌注联合术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可有效延缓PCO的发生,对眼前段无明显毒性作用.
推荐文章
LASEK术后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氟米龙
双氯芬酸钠
眼压
切削面组织增生
HPLC法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中双氯芬酸钠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
双氯芬酸钠
对乙酰氨基酚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解热镇痛药效试验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
解热
镇痛
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的含量
HPLC
双氯芬酸钠
肠溶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双氯芬酸钠抑制兔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眼科新进展 学科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后囊膜混浊 并发症
年,卷(期) 2013,(6) 所属期刊栏目 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0-522,526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91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向东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 28 76 4.0 7.0
2 刘海凤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 18 108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双氯芬酸钠
后囊膜混浊
并发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眼科新进展
月刊
1003-5141
41-1105/R
大16开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
36-42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87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351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