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可划分成六期:晚三叠世(200~ 228Ma)、早-中侏罗世(173~ 190Ma)、中-晚侏罗世(158 ~ 166Ma)、早白垩世早期(138~145Ma)、早白垩世晚期(106~133Ma)和晚白垩世(88~97Ma).晚三叠世火山作用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前者为A型流纹岩,后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它们共同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额尔古纳地区,吉黑东部和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火山岩的存在分别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则以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为特征,反映了双向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以西和冀北-辽西地区,前者为碱性-亚碱性的过渡系列,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少量粗面岩组成,后者为A型流纹岩或碱性流纹岩组成,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坍塌或拆沉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吉黑东部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则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前者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者与早期加厚陆壳的拆沉和/或类似弧后的伸展环境有关;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陆内,前者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后者为碱性玄武岩,反映了来自东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俯冲作用.综合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判定:1)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对东亚大陆下的俯冲始于早侏罗世,中生代期间存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三次俯冲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及其以东地区,陆缘和古俯冲带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有利场所,而陆内的伸展区域主要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经历了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和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早期两次陆内推覆事件,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松辽盆地以西地区和华北地块北缘,中生代早期的俯冲事件主要与活动陆缘背景下的斑岩型矿床关系密切,而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次与加厚陆壳拆沉有关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推荐文章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成因及构造地质背景
满洲里地区
中基性火山岩
构造环境
岩浆来源
吉林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金铜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
成矿系列
矿床成因类型
构造环境
成矿模式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以来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
羌塘盆地
中生代
火山岩
包裹体
油气成因
时空分布
岩浆活动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岩浆的形成与演化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中生代火山岩 时空变化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成矿背景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9-353
页数 分类号 P588.14|P597.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伟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76 1874 18.0 32.0
2 许文良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15 3133 31.0 52.0
3 裴福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58 1778 22.0 42.0
4 王枫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0 846 13.0 29.0
5 孟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8 478 7.0 18.0
6 唐杰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1 507 9.0 21.0
7 徐美君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442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06)
共引文献  (1725)
参考文献  (7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98)
同被引文献  (2262)
二级引证文献  (1031)
192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8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9(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199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3(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1994(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1995(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6)
1996(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1997(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5)
1998(5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9)
1999(7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65)
20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1)
2001(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1)
2002(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1)
2003(1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1)
2004(10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7)
2005(10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6)
2006(100)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94)
2007(11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12)
2008(90)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83)
2009(63)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10(5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11(3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2(20)
  • 参考文献(1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6)
  • 引证文献(17)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5(48)
  • 引证文献(24)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6(157)
  • 引证文献(59)
  • 二级引证文献(98)
2017(209)
  • 引证文献(41)
  • 二级引证文献(168)
2018(336)
  • 引证文献(71)
  • 二级引证文献(265)
2019(328)
  • 引证文献(54)
  • 二级引证文献(274)
2020(221)
  • 引证文献(28)
  • 二级引证文献(19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东北地区
中生代火山岩
时空变化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成矿背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石学报
月刊
1000-0569
11-1922/P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8-3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8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95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