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表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致产热、散热效应器活动和体温水平之回复正常状态.上列事实表明,本项工作在揭示PR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的基点上,“系统”地阐明了灸法退热的机理,同时为“热证可灸”论从退热层面(发热是热证共有的重要征象)充实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外,亦为灸法作用的机理研究以及促进灸法的发展启示了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推荐文章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中药
药性
物质基础
灸法的继承与创新
针灸学
灸法
传承
创新
虎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
虎杖
活血解毒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来源期刊 四川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灸法 退热机理 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 多觉型感受器 热证可灸
年,卷(期) 2013,(7)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160
页数 10页 分类号 R245-0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泉声 14 118 8.0 10.0
2 董新民 14 118 8.0 10.0
3 张晓琼 8 66 5.0 8.0
4 先茂全 4 26 3.0 4.0
5 郑贤龙 3 19 2.0 3.0
6 张素华 4 27 3.0 4.0
7 朱漓 5 21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7)
共引文献  (377)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灸法
退热机理
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
多觉型感受器
热证可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四川中医
月刊
1000-3649
51-1186/R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51号
62-26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566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98942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