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大鼠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yocardi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MVECs)离体培养方法进行改良,建立该细胞的缺氧模型.方法 取出7日龄左右的Wistar大鼠的心脏,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二次消化法获得MMVECs,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细胞,计算细胞纯度;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第Ⅷ因子、CD34及CD31相关抗原;将原代培养的细胞置于持续通人体积分数为1%O2、5% CO2和94%N2的自制缺氧装置中,并在37℃孵箱中分别缺氧处理4、6、12、18、24h,各时间段均设置正常对照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实验检测缺氧对大鼠MMEVCs增值活力的影响,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缺氧诱导该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果 细胞形态特征及相关抗原检测证实:与仅用二次消化法培养细胞相比,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所得MMVECs纯度提高(P<0.01);MTT比色实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缺氧组OD值均有所降低,其中缺氧12、18和24h的OD值降低显著(P均<0.01);从缺氧12h开始,各缺氧组的OD值逐渐降低,与12h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Hoechst33342染色:缺氧12h细胞开始出现核固缩、碎裂、蓝色浓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随着缺氧时间延长该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该原代离体培养方法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MMVECs;缺氧对MMVE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本方法可以简便、有效地建立MMVECs的缺氧模型.
推荐文章
体外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模型
细胞活力
细胞凋亡
新生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乳鼠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肺微血管
内皮细胞
培养
高糖对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基因表达谱
微血管内皮细胞
高浓度葡萄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来源期刊 医学研究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8-131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431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
共引文献  (4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医学研究杂志
月刊
1673-548X
11-5453/R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
2-590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69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4356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