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原子能科学技术       
摘要:
在现有的冷源设计中,两相氢循环因其换热能力强而被广泛采用,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存在含气率影响慢化的稳定性。能否采用单相循环代替两相循环实现高热流密度的热量输出,是待研究的重点。为兼顾循环流量等宏观特性和流场、温度场分布等细节参数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的耦合算法,将一维理论公式与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相结合,用于分析中国先进研究堆单相冷包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单相循环只能带走约30%的核发热,但由于冷包增加了氦冷却套,其余热量全部通过氦气对冷包壁面的直接冷却带走。温度场的分析显示液氢和壁面的最高温度分别为21.7和23.7 K。这说明冷包得到了充分冷却,单相循环及单相冷包结构可满足工程需要。
推荐文章
中国先进研究堆冷中子源核发热和冷中子增益研究
冷中子源
核发热
冷中子增益因子
中国先进研究堆冷中子源中子性能和自稳特性优化研究
中国先进研究堆
冷中子源
月牙形冷包
带助冷两相热虹吸
中子性能
自稳特性
研究堆冷中子源冷包的强度分析
研究堆
冷中子源
冷包
强度分析
中国先进研究堆冷中子源两相虹吸氢系统的概念设计及可行性试验
冷中子源
两相虹吸氢系统
中子慢化室
概念设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先进研究堆冷中子源单相冷包方案可行性分析
来源期刊 原子能科学技术 学科
关键词 CARR 冷中子源 单相冷包 热分析
年,卷(期) 2013,(12) 所属期刊栏目 反应堆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93-2299
页数 7页 分类号 TL33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38/yzk.2013.47.12.229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冯全科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94 853 15.0 24.0
2 陈东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83 193 7.0 11.0
3 王洪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12 38 4.0 5.0
4 孙硕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 0 0.0 0.0
5 刘蕴涛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ARR
冷中子源
单相冷包
热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原子能科学技术
月刊
1000-6931
11-2044/TL
大16开
北京275信箱65分箱
1959-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719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795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