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制、评估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对骨折块的复位效果.方法 依据我国成人胸腰椎椎管的形态、面积,并结合尸体实际反复应用设计制作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A组: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术,术中应用自制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后侧方推挤使椎体后缘骨折块复位,达到恢复椎管容积的目的,术后随访测量局部矢状面Cobb角以评价脊柱矫形、椎管横截面积以评价椎管占位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评分).B组:2009年9月前完成的36例应用传统的L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实施手术的病例进行对照比较,以评价自制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对骨折块的复位效果.结果 A组7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1个月;B组获得随访36例,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8个月.A组与B组术后6个月的局部矢状面Cobb's角(A组,术前:26.21°±5.83°;术后:10.91°±1.49°;B组,术前:28.85°±7.11°;术后:11.27°±1.91°)、ASIA评分(A组,术前:277.15±35.60;术后:311.21±27.96;B组,术前:279.30±30.13;术后:306.33±31.35).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6个月椎管截面积丢失率分别由术前的(43.74±12.72)%、(42.67±10.04)%下降至(6.15±3.57)%、(10.06±2.83)%,各组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椎管截面积丢失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制新型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可便捷有效地复位凸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利于恢复椎体的高度和椎管容积,临床疗效满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椎管内骨折复位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来源期刊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学科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减压术,外科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9-92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7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01.03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峰 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 29 101 5.0 8.0
2 赵继荣 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 106 515 13.0 16.0
3 张绍文 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一科 21 123 7.0 10.0
4 张天太 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 15 92 6.0 9.0
5 朱换平 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 26 164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15)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柱骨折
减压术,外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月刊
1674-0785
11-9147/R
16开
北京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617室
200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70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6767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