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优选川芎嗪纳米粒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和粒径分散系数为检测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川芎嗪纳米粒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川芎嗪和聚乳酸的投料比为1∶4,0.25%泊洛沙姆溶液为水相,油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1∶4,聚乳酸在丙酮溶液中的质量浓度为20 mg/mL.结论 该制备工艺合理,生产实际操作简单,适合于大生产.
推荐文章
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
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
薄膜超声分散法
制备
川芎嗪BCA-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川芎嗪
纳米粒
制备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包封率
川芎嗪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质量研究
川芎嗪
聚乳酸纳米粒
包封率
体外释放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川芎中川芎嗪的提取工艺
川芎
川芎嗪
提取工艺
Box-Behnken效应面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正交试验法筛选川芎嗪纳米粒制备的最佳工艺
来源期刊 中成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川芎嗪 纳米粒 包封率 粒径分散系数 正交试验
年,卷(期) 2013,(8)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报道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92-179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944
字数 26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528.2013.08.05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陆兔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59 2720 25.0 39.0
2 毛春芹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196 1736 21.0 31.0
3 李争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9 60 5.0 7.0
4 钱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27 173 8.0 11.0
5 苏桃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11 179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0)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3)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川芎嗪
纳米粒
包封率
粒径分散系数
正交试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成药
月刊
1001-1528
31-1368/R
大16开
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近江西中路)107号206室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67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51115
相关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官方网址:http://www.jsnsf.gov.cn/News.aspx?a=37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