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B3B05)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水土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了风沙瘠薄农田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风沙瘠薄农田膜下滴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面积七百多万亩,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易风蚀,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机质贫乏,农田生产能力低,因而,开展农艺综合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高产土壤培育技术研究,建立符合松嫩平原风沙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技术模式,对提高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及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推荐文章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农田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氮密度时空格局
氮密度
时空变化
农田土壤
松嫩平原玉米带
松嫩平原耕地等别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耕地
分等
土地评价
空间分异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亚洲飞蝗发生的成因
松嫩平原
亚洲飞蝗
发生成因
气候因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成果 学科
关键词 松嫩平原 风沙瘠薄农田 保土保墒增肥 技术模式
年,卷(期) 2013,(1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77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37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72/j.issn.1009-5659.2013.14.02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玉先 106 645 15.0 19.0
2 高玉山 30 212 6.0 14.0
3 窦金刚 21 67 5.0 7.0
4 刘慧涛 36 115 6.0 9.0
5 王其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14 235 9.0 14.0
6 潘洪玉 55 329 9.0 16.0
7 孙云云 15 46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5)
共引文献  (191)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松嫩平原
风沙瘠薄农田
保土保墒增肥
技术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技成果
半月刊
1009-5659
11-4484/N
北京复兴路15号245室中国科技成果编辑部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187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624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