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川崎病儿童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探讨儿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在本院最终确诊为川崎病的219例患儿作回顾性分析,106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CD16+CD56+细胞、CD19+细胞的百分率以及CD4+/CD8+的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川崎病患儿外周血CD19+细胞的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而CD3+CD8+细胞、CD16+CD56+细胞的百分率则明显下降(P<0.01),但CD3+CD4+细胞百分率并无明显改变(P=0.24);以本院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值为基准,川崎病儿童组急性期CD19+细胞升高的比例极高,为90.9%(199/219),而在健康对照组中仅仅为10.4%(11/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崎病儿童急性期存在显著的免疫学紊乱,CD19+细胞的升高、CD3+CD8+细胞和CD16+CD56+细胞的下降可能均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而且这些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诊断川崎病时,不失为一个无创且较简便的基于免疫学角度去评价患儿疾病状态的方法。
推荐文章
儿童 IM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不完全性川崎病急性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分析
川崎病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儿童
不完全性
川崎病急性期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川崎病
冠脉病变
胱抑素C
预后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清IL-10水平的变化
川崎病
白介素-10
细胞因子
儿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儿童川崎病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医学创新 学科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年,卷(期) 2013,(3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与实践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47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319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3.36.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封其华 70 301 8.0 12.0
2 宋晓翔 27 151 8.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5)
二级引证文献  (9)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医学创新
旬刊
1674-4985
11-5784/R
大16开
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15A05室
82-189
200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376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12880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