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喜福会》由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那年完成之初便获得诸多读者的喜爱。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引人入胜的情节,更在于小说中诸多象征意象的运用。而且,这些象征有其自身的顺序。因此,本文将选取其中的三组意象:“鹅毛和流利美语”、“墙”以及“风和汾河”来揭示作家试图表达的沟通主题。通过这些频频出现的象征,我们可以捕捉到情节的发展以及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
推荐文章
伤痛中的觉醒——试论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自我认同
《喜福会》
女性自我认同
主体性认同
文化认同
性别认同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喜福会》
母女关系
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鹅毛和流利美语--论《喜福会》中象征的应用
来源期刊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象征 美国华裔作家 沟通
年,卷(期) 2013,(9) 所属期刊栏目 外 国 文 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2-82
页数 1页 分类号 I106
字数 156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群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6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象征
美国华裔作家
沟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艺生活·中旬刊
月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148
总下载数(次)
125
总被引数(次)
60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