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致病菌的菌种特征。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及API-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门诊就诊661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到的332株致病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对4种抗真菌药进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总感染率为69.45%共分离菌种6种。33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为288株占85%,光滑念珠菌23株占6.8%,热带念珠菌12株占3.54%,克柔念珠菌7株占2%,近平滑念珠菌4株占1.18%,光滑假丝酵母菌4株占1.18%,酿酒酵母菌1株占0.29%。结论本地区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推荐文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分类、真菌学和治疗进展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分类
治疗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研究进展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病原菌
发病机制
检测方法
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研究进展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药物疗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研究及体外药敏检测
来源期刊 皮肤病与性病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阴道念珠菌病 病因 体外药敏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1-13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11.02|R711.31
字数 25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4.03.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蔡蕾 7 6 1.0 2.0
2 江爱萍 13 31 4.0 4.0
3 徐明 11 38 3.0 6.0
4 黄剑清 19 48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6)
二级引证文献  (1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阴道念珠菌病
病因
体外药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皮肤病与性病
双月刊
1002-1310
53-1082/R
大16开
昆明市环城南路双龙新村243号
64-64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17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199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