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黄央沟位于“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地震使沟内山体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和崩塌,其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地震后黄央沟泥石流十分活跃,2010年8月13日、8月18日和2013年7月9日均暴发了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黄央沟泥石流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详细分析了黄央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已有防治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针对防治工程存在的问题和黄央沟泥石流的特点,建议在沟道下游和堆积区修建排导沟,使泥石流顺畅排入龙溪河;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来稳定沟道内的崩滑堆积体和不稳定斜坡,减少泥石流物源;沟口公路采用高架桥跨越方式通过泥石流堆积扇。该研究结果可为强震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推荐文章
四川省都江堰龙池8·13麻柳沟泥石流灾害特征
麻柳沟泥石流
基本特点
静动力学特征
发展趋势
都江堰市八一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动力学特征分析
都江堰市
八一沟泥石流
形成条件
动力学参数
防灾对策
四川省都江堰龙池甘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甘沟泥石流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工程效应
四川省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市水机关沟泥石流应急勘查评价
四川汶川地震
泥石流灾害
应急勘查
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都江堰市龙池镇黄央沟泥石流特征与防治工程效果分析
来源期刊 西北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泥石流 发育特征 防治工程 效果分析 都江堰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2-199
页数 8页 分类号 P642.23
字数 738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曾庆铭 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3 10 2.0 3.0
2 薛强 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4 16 3.0 4.0
3 徐继伟 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7)
共引文献  (351)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泥石流
发育特征
防治工程
效果分析
都江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北地质
季刊
1009-6248
61-1149/P
16开
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52-285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30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