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163 kg·hm-2、19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2.31%、5.31%和7.95%;其干物质积累速率,尤其是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如播种-分蘖、分蘖-拔节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8.66%和20.46%,相应地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贡献率也高于普通小麦品种。成熟期SHW衍生品种的叶片、穗轴(颖壳)、茎鞘干物质占成穗茎总干重的比例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低15.46%、7.14%和2.65%。SHW衍生品种植株中等偏高,但上部叶片短而宽,株型相对紧凑;开花期参试品种之间冠层分析仪参数没有显著差异,但SHW衍生品种在灌浆中期的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较低,而消光系数较高。SHW衍生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较高,而旗叶光合速率优势不明显。籽粒产量与粒数/m2、花后叶片SAPD、灌浆中期群体光合速率、消光系数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SHW衍生品种株型相对紧凑、前期物质积累较快,成熟后非籽粒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较低,花后冠层叶片持绿期较长、群体光合效率较高,粒数与粒重协调、增产明显。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 物质生产与积累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44-855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5.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武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1 690 14.0 21.0
2 李朝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7 556 15.0 21.0
3 汤永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8 877 17.0 24.0
4 吴春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3 344 12.0 18.0
5 黄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6 940 17.0 25.0
6 吴晓丽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4 226 8.0 14.0
7 马孝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0 104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8)
共引文献  (247)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201)
二级引证文献  (9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19)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3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19(3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20(2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
物质生产与积累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