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消融脾脏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5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38例.行经皮分次微波消融治疗前,先经三维CT平扫计算脾脏体积,并行多普勒超声、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检查.第1次操作的消融体积约为初始脾脏的1/3,1周后若无明显并发症,则再次消融1/3初始脾脏体积的脾脏组织.微波消融后第1、3、5天分别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微波消融后第7和14天分别行血常规、肝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微波消融后第30天行增强CT检查.微波消融后1和3个月,以及之后每3个月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淀粉酶水平和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时间>2年.临床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消融体积比例为41%~57%,平均为(47±5)%.术前白细胞平均计数为(2.46±0.78)×109/L,术后渐升,至术后第3天达峰值[(5.34±2.10)×109/L],之后渐下降,术后24个月时为(3.16±1.02)×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9,P<0.01).术前血小板计数为(46.58±17.30)×109/L,术后渐下降,至术后第3天达最低点,之后开始上升,于术后30 d内达峰值[(101.79±25.80)×109/L],之后渐下降,术后24个月时为(61.97±15.09)×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5,P<0.01).术前门静脉平均内径为(14.66±0.88) mm,术后3个月时为(13.22±0.64)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5,P<0.01),术后6个月时为(14.64±0.81)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左上腹痛、左肩痛、胸腔积液、腹腔出血、短时血红蛋白尿,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未发生无法控制的出血、脾脓肿、脾破裂、周围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或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经皮分次微波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毁损适当体积的脾脏,提高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改善门静脉高压,且并发症少,是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脾功能亢进微创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