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选择雌雄交尾吴氏角叶蚤Ceratophyllus wui标本10对,采用加碘改良贝氏液封片,在45℃温箱内烤干后并继续置于阴暗处平放,直至色泽变浅清晰后观察.结果表明:雄第9腹板前臂在交尾中前伸而较直,这与加拿大树胶封片前臂向上、向后弯曲有一定不同,表明第9腹板前臂是可以自由前、后伸展的,这与适应雌雄交尾变形节扣抱牵拉屈伸有一定关系;从吴氏角叶蚤交尾结构关系看,雄第9腹板后臂腹膨与雌蚤肛腹板腹缘相对应,应是角叶蚤属多数种类交尾中位置的一个共性,而雌蚤第8背板生殖棘鬃在雄第9腹板腹膨前缘小狭凹处2根、侧缘2根和后缘1(2)根,在夹持稳固第9腹板前、后缘在其他角叶蚤中是否为共性,目前尚难作出判定,但这一结构位置与雄可动突插入雌第7腹板后缘内侧,不动突位于外侧夹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处在交尾锁合和定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阳茎杆进入生殖腔后仅见到长的一根且末端渐细而成微波浪形,它经过雌蚤交配囊袋部被小凹口固定推测是所有角叶蚤属种类的共性,然而交配囊袋部多数种类呈膜质,加上交配囊袋部小,有小凹口不易引起注意且凹口膜质关闭后也难于识别,因此蚤类复杂的生殖系统,有的结构只有在交尾时才呈现出其对应机制的具体功能和每一种结构的应有特性.
推荐文章
滇西北罗氏蚤属一新种及其属征的修订(蚤目:角叶蚤科)
蚤目
角叶蚤科
罗氏蚤属
新种
属征修订
4种大锥蚤雄性第Ⅷ腹板形态学研究(蚤目:角叶蚤科)
大锥蚤属
雄性
第Ⅷ腹板
形态学
中国柳氏蚤属一新种及蠕形蚤属一新亚种(蚤目:柳氏蚤科,蠕形蚤科)
蚤目
柳氏蚤科
蠕形蚤科
柳氏蚤属
蠕形蚤属
新种
新亚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吴氏角叶蚤雌雄交尾结构关系初步研究(蚤目,角叶蚤科)
来源期刊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吴氏角叶蚤 雌雄交尾 结构对应关系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著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7-202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36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0507.2014.03.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井元 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13 44 5.0 6.0
2 马立名 55 116 5.0 7.0
3 张聪 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吴氏角叶蚤
雌雄交尾
结构对应关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季刊
1005-0507
11-3158/R
大16开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80-105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3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67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