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评价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Fineline Ⅱ EZ,美国波科公司)植入术中及术后3个月参数变化情况,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单腔或双腔起搏治疗,心室起搏导线均选用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经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分别于导线旋入心肌即刻、旋入后5 min、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测试起搏参数:起搏阈值、导线阻抗和R波幅度,并观察术后有无导线脱位、导线穿孔、与经静脉有关的血栓形成及囊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果 导线旋入即刻起搏阈值较高,5 min后明显下降[(0.76±0.22)V对(0.39±0.13)V,P<0.001];术后即刻阈值较旋入5 min后进一步下降[(0.35±0.10)V对(0.39±0.13)V,P<0.001].R波幅度在导线旋入后5 min测试较术后即刻降低[(12.70±4.94)mV对(8.94±4.07) mV,P<0.001].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导线脱位,无导线穿孔、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旋入心肌5 min后起搏阈值明显降低,故可常规于旋入5min后进行测试,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导线位置.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在应用过程中是安全有效的.
推荐文章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应用研究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
心电图
高龄患者心房主动螺旋电极长期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心脏起搏
心房主动螺旋电极
高龄
长期起搏参数
可行性
主动与被动固定电极置入后心室起搏参数的对比分析
起搏电极
起搏器置入术
起搏参数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早期及后期参数变化与安全性评价
来源期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起搏器 导线植入 主动固定导线 固定螺旋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植入型器械术后管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6-229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15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4.03.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青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49 173 7.0 11.0
2 蔡尚郎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168 633 10.0 16.0
3 沃金善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53 177 8.0 10.0
4 郭洁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18 62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6)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起搏器
导线植入
主动固定导线
固定螺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双月刊
1007-6638
11-3859/R
大16开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82-883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59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6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