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反对文言,提倡白话,走"言文一致"的道路成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趋势.在政治、文化和语言政策等各种权力的制导下,"我手写我口"的语言乌托邦成为了大多数作家追逐的目标.到了"十七年"文学时期,文学语言的主潮完全成为了"大众群语",王一川先生将它的特点概括为,"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日常化和普遍化,它的反面就是语言的雅化、书面化和理想化."(1)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口语化的过程是一个排斥文言、消弭汉字的作用的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本身就是忽略汉字之特点进而忽略汉语之特点的一个历史过程."(2)忽视和排斥汉字在文学语言中的作用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粗糙"和俗白.汉字沦为只是记录汉语口语的符号.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民族文化本位意识的回归,文学本体意识的觉醒,许多作家从西方语音中心主义的囚笼中挣脱出来,开始以审美现代性的视野反思现代性文学语言观念,掀起了一股重塑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形象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汪曾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一只领头雁,他不仅提出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的小说语言观,而且重视发挥汉字本体的作用,创造出了一种现代诗化小说语言形象,开启了一条重塑汉语小说语言形象、拯救母语写作危机的新道路.本文主要从汉字与小说语言形象之关系的角度,阐释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生成机制和途径.
推荐文章
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
小说文本
概念转喻
突显性
可及性
略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情结"
汪曾祺
水情结
水与爱情
散文化结构
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人性观
汪曾祺
人性
自然人性观
生存理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汉字与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形象
来源期刊 文艺争鸣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作家作品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4-129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学民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31 2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艺争鸣
月刊
1003-9538
22-1031/I
16开
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12-99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5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46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