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稳定的影响,为此类患者选取最佳的人工晶状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高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28例(142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三组:Bigbag 组50只眼、Sensar组46只眼,PMMA组46只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第1个月角膜内皮到后囊膜面的距离与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眼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Bigbag组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到后囊膜面的距离与术前的前房深度差值显著大于Sensar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减轻手术对眼后段的影响.
推荐文章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高度近视
人工晶状体
超声乳化
白内障
458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后房型PIOL植入对眼轴测量、内轴向结构稳定的影响
近视
白内障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轴长度,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内轴向结构稳定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临床眼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前房深度 超声乳化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7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257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8422.2014.01.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温跃春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 43 186 7.0 10.0
2 朱子诚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 41 183 7.0 9.0
3 孙思勤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 20 73 5.0 6.0
4 吴章友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 22 113 6.0 8.0
5 董凯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 19 94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
共引文献  (33)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1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度近视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前房深度
超声乳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眼科杂志
双月刊
1006-8422
34-1149/R
16开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26-110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75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66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