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南大洋是大气CO2的重要汇区,而近几十年来这个汇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船绕南极航行所获得的现场碳及相关参数观测数据,分析推导出海水pCO2及其主控因子(叶绿素和水温)之间的经验关系,并结合相关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外推算法,计算南大洋50°S以南海区碳通量分布,评估该海区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11月从90°E 到90°W(顺时针方向),50°-75°S 海域为CO2输送大气的弱源,平均输入大气通量为9.482 mol·m-2·month-1,碳释放量为0.0017795×1015 gC;2009年12月从90°W-90°E(顺时针方向),50°-75°S 海域为吸收大气 CO2的弱汇,平均碳通量为-12.451 mol·m-2· month-1,碳吸收量为0.026656×1015gC。将经验关系推导至该月份的50°-75°S整个南大洋的计算中发现,2009年11月南大洋为大气CO2的源,碳释放量为0.0027896×1015 gC;在2009年12月南大洋为大气CO2的汇,碳吸收量是-0.0035035×1015 gC。相比之前我们所观测的结果,南大洋的碳汇吸收能力呈现明显下降。
推荐文章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实时航迹图
系列世界地图
南半球版
雪龙船
实时航迹图
中国第9次北极考察概述
中国第9次北极考察
楚科奇海
加拿大海盆
白令海
北冰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南大洋碳通量评估
来源期刊 极地研究 学科
关键词 中国南极考察 南大洋 外推算法 卫星遥感 碳通量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3-200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562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679/j.jdyj.2014.2.19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海颖 海洋声学与遥感开放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国南极考察
南大洋
外推算法
卫星遥感
碳通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极地研究
季刊
1007-7073
31-1744/P
16开
上海浦东金桥路451号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4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82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