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是否具有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蓝光照射浮游状态铜绿假单胞菌,与红光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将照射后细菌采用平板涂板法评价蓝光杀菌效果;制作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16 J/cm2能量密度蓝光照射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内细菌存活情况以及生物膜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 J/cm2及以上能量密度组蓝光照射后,细菌数目明显减少,杀菌率明显增加(P<0.05),并呈剂量效应关系;16 J/cm2能量密度光照后生物膜内细菌死亡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且生物膜结构变稀疏.结论: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具有高效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
推荐文章
依地酸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抗菌药物
鏊合剂
依地酸
黄芩苷联合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假单胞菌,铜绿
生物膜
黄芩苷
头孢他啶
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细菌生物膜
环丙沙星
氨溴索
铜绿假单胞菌
渗透限制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大环内酯类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蓝光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
来源期刊 激光生物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抗菌作用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9-433
页数 5页 分类号 R378.99+1|R454.2
字数 391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7146.2014.05.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65 390 11.0 17.0
2 杨鹏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10 51 5.0 7.0
3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113 669 13.0 24.0
4 姚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37 58 4.0 7.0
5 俞为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23 115 7.0 10.0
6 王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8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450 nm-470 nm可见光(蓝光)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抗菌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激光生物学报
双月刊
1007-7146
43-1264/Q
16开
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
42-194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54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66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