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 U(Ⅵ)在疏水性离子液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化三甲基丙基季铵盐(N1113 NTf2)中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利用循环伏安法,确定了 U(Ⅵ)在离子液体中的如下还原过程:大量 U(Ⅵ)直接在电极表面还原为 U(Ⅳ),电极反应受电荷迁移和物质扩散共同控制。随后,U(Ⅳ)在离子液体中继续被还原生成 U(Ⅲ)。在低浓度下电极反应U(Ⅵ)→U(Ⅲ)的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但随着 U(Ⅵ)浓度增大,此反应转变为不可逆过程。利用恒电位沉积方法,实验得到了具有不同形貌的沉积产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此沉积产物为UO2。
推荐文章
硝基甲烷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电化学行为
硝基甲烷
离子液体
1-正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
微盘电极
扩散系数
离子液体[Bmim][NTf2]对CO2在碳酸二乙酯中溶解性能的强化
离子液体
碳酸二乙酯
二氧化碳
物理吸收
模拟
硝基苯在离子液体BPyBF4/H2O中的电化学行为
硝基苯
离子液体
电还原
原位红外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离子液体
电化学
电合成
电沉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U(Ⅵ)在N1113 NTf2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行为
来源期刊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硝酸铀酰 离子液体 循环伏安 电沉积
年,卷(期) 2014,(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7-333
页数 7页 分类号 O615.1
字数 321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538/hhx.2014.36.06.032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聂长明 南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82 464 11.0 16.0
2 石伟群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8 49 4.0 6.0
3 袁立永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7 14 2.0 3.0
4 谭绪凤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9)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硝酸铀酰
离子液体
循环伏安
电沉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双月刊
0253-9950
11-2045/TL
大16开
北京275信箱65分箱
82-162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77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25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