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法(TDR法),进行为期两年的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研究了采煤沉陷不同阶段(采前、裂缝期、采中、沉降期、相对稳定期)毛乌素沙地南缘神东补连塔矿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在采前,沙蒿土壤水分个体间差异较小,受地形的影响,坡顶平地处土壤含水率较高;在裂缝发育期和沉降期,土壤水分受开采的影响明显,出现土壤水分亏缺;在相对稳定期的秋季,土壤水分得以恢复.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受开采和季节的影响,在沉降期和相对稳定期的夏季,0~100 cm土层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均较低;土壤水分的生态效应,在沉降期沙蒿株高和冠幅有所减小,与土壤水分变化一致,在采中根系严重受损,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恢复,根系逐渐恢复.
推荐文章
不同林龄枣林土壤水分分布模型
土壤水分
枣林
黄土丘陵区
数学模型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界面土壤水分分布
果农间作
土壤水分
空间分布
影响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采煤沉陷对沙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壤水分 沙蒿 风沙区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96-501
页数 分类号 TD1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1)
共引文献  (168)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227)
二级引证文献  (175)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52)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42)
2018(5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1)
2019(5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8)
2020(2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采煤沉陷
土壤水分
沙蒿
风沙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0-1964
32-1152/TD
大16开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内
28-73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00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7795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