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从晚白垩纪到古新世期间,温暖宽阔的新特提斯洋分割着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并且向北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继续向西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随着俯冲速率的大幅度降低,俯冲边界发生海沟后撤(trench rollback),使得欧亚大陆东边界开始形成一系列NNE走向的弧后拉张盆地.尽管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仍有争议,但至少强烈碰撞发生在距今45~55Ma期间.陆-陆碰撞及印度板块持续的楔入作用导致了新特提斯海的退出,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增厚,并隆起形成“原青藏高原”.碰撞及其强烈的楔入作用还导致了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块体向SE方向的大规模挤出.青藏高原南部块体的挤出时间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俯冲消减带的加速后撤是一致的,表现为沿消减带上盘弧后盆地的快速拉张和裂陷,构成具有成因联系的“源-汇关系”.距今20~30Ma期间,随着青藏高原大规模南东挤出的减弱,碰撞和楔入引起了向NE方向挤压的增强,导致了青藏高原本身向S和向NE方向的扩展.构造变形向南迁移到主边界逆冲推覆带,向北扩展到昆仑山断裂,造成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陇西盆地开始接受最初的新生代沉积,形成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规模晚新生代沉积盆地群.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的海沟后撤大幅度减速或停止,直接导致了日本海扩张的停止,华北盆地裂陷期终止,进入整体热下沉阶段.大约距今10Ma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的高海拔地区晚中新世以来开始出现近SN向的拉张,形成一系列SN向裂谷以及NW向右旋和NE向左旋的共轭走滑断裂系.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向周边生长扩展,祁连山快速隆起形成高原北边界,龙门山也第2次加速隆升,与四川盆地形成近4 000m的地貌高差.在东部,沿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带的运动开始加速,不仅弧后拉张作用停止,一些早新生代的拉张盆地还发生反转而遭受到挤压缩短作用.
推荐文章
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及其中-新生代演化
移置地体
大陆边缘剪切带
斜向汇聚-剪切造山
里丁旋回
新生构造
亚洲大陆雏形
中-新生代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
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
重大构造事件性质
形成背景及时空展布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渤海湾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辽河盆地
新生代
构造演化模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
来源期刊 地震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海沟后撤 源-汇关系 青藏高原向外扩展 弧后拉张 东亚大陆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4-585
页数 12页 分类号 P315.2
字数 78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德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2 1065 18.0 32.0
2 张会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8 356 9.0 18.0
3 张培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90 4125 32.0 63.0
4 郑文俊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9 761 17.0 26.0
5 张竹琪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4 147 6.0 12.0
6 王伟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572 13.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8)
共引文献  (1566)
参考文献  (4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505)
二级引证文献  (119)
192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1(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2(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3(3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4(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5(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6(3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7(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8(3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9(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0(3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1(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2(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1)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3)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8(46)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34)
2019(53)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20(3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海沟后撤
源-汇关系
青藏高原向外扩展
弧后拉张
东亚大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震地质
双月刊
0253-4967
11-2192/P
16开
北京市9803信箱
82-809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55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46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