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自行设计了基于8-羟基喹啉铒(ErQ)为发射层(EMLs)和二硝酰胺铵(ADN)为蓝光主体材料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器件的基本结构为(p-Si/NPB/EML/Bphen/Bphen∶ Cs2CO3/Sm/Au),设计并比较了三套不同发射层结构(ErQ/ADN为双层结构器件,(ErQ/ADN)×3为多层结构器件,ErQ∶ ADN为掺杂结构器件)的器件.三组器件在一定的偏压下,均可发出1.54 μm的光,对应三价铒离子4I13/2→4I15/2的跃迁.其中,ADN∶ErQ(1∶1)掺杂结构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强度是ADN/ErQ双层结构中的三倍.此外,不同掺杂浓度的ADN:ErQ复合膜做了以下表征:吸收谱、光致发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实验结果证实了在近红外电致发光过程中存在从ADN主体分子到ErQ发射分子的高效率的能量转移.
推荐文章
发光二极管寿命预测技术
发光二极管
加速寿命试验
失效分析
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发光层中的电场分布
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
聚对苯乙炔薄膜
电场分布
发光二极管中负电容现象分析
发光二极管
负电客
正向交流(ac)小信号方法
可变电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有机发光二极管中ADN掺杂ErQ的1.54μm电致发光
来源期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近红外发光 有机发光二级管 8-羟基喹啉铒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35
页数 5页 分类号 O433.1|O472+.3
字数 4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010.2014.0003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3 81 3.0 9.0
2 冉广照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19 2.0 4.0
3 陶利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2 1 1.0 1.0
4 屈海京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近红外发光
有机发光二级管
8-羟基喹啉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双月刊
1001-9014
31-1577/TN
大16开
上海市玉田路500号
4-33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2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80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