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了近50年500,300,200和100 hPa等压面上北半球及4个分区冬季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并讨论了各层等压面上不同区域极涡面积比例变化特点和500 hPa极涡中心位置变化特征,揭示了冬季各层极涡之间同期和滞后关系,分析了冬季极涡面积与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均经历了先扩张后收缩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候变暖以后4层等压面上发生了极涡面积缩小,90年代中期发生强度减弱的年代际突变,只是较面积变化而言,强度年代际变化较弱,极涡面积和强度在年代际上相关显著.(2)位于平流层低层(100 hPa)的极涡年平均面积、强度最大,并且随季节变化幅度也是最大,尤以Ⅰ区(亚洲大陆区)、Ⅳ区(大西洋欧洲大陆区)更为显著.就年内变化而言,100 hPa极涡面积极大值的出现落后于其他层,极小值的出现又早于其他层,并且冬季前期100 hPa极涡面积对其后期500,300和200 hPa的变化有一定影响.(3)4层极涡面积都偏离Ⅳ区,500 hPa极涡基本偏向Ⅱ区(太平洋区)、Ⅲ区(北美大陆区),300,200和100 hPa偏向Ⅰ、Ⅱ区,500 hPa极涡中心多位于Ⅱ区或Ⅲ区.(4)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50年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暖日(夜)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冷日(夜)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并且突变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5)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指数与极涡面积相关关系以500hPa最为显著.分区来看与500 hPa Ⅰ区相关最为明显,300 hPa Ⅰ区、200 hPa Ⅰ区和100 hPaⅣ区次之.极涡从平流层低层(100 hPa)到对流层中层(500hPa)是从Ⅳ区到Ⅰ区逐渐影响中国冬季气温.(6)500 hPa Ⅰ区极涡面积的扩大有利于除东北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冷日/夜(暖日/夜)次数的增加(减少),而100hPaⅢ、Ⅳ区、500 hPaⅣ区面积的扩大有利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冷日/夜(暖日/夜)次数增加(减少),且极涡面积与冷(暖)夜的相关系数要高于与冷(暖)日的,与冷日(夜)的相关系数要好于与暖日(夜)的.
推荐文章
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
欧亚大陆
冬季低温
北极涛动
极涡活动
全球变暖
北半球冬季极涡异常变化的时空特征
北半球极涡
环流指数
气候态
异常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半球极涡新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来源期刊 高原气象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北半球极涡指数 冬季气温 极端气温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21-732
页数 分类号 P46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4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栋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协同创新中心 75 1472 24.0 34.0
2 柳艳菊 43 940 17.0 29.0
3 张婧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协同创新中心 2 1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6)
共引文献  (158)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18)
二级引证文献  (4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1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8(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9(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2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20(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北半球极涡指数
冬季气温
极端气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原气象
双月刊
1000-0534
62-1061/P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54-43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54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