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石油钻井钻屑污染物治理的需要,开发了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整体上具有液固两相多级逆流传质浓度分布特征,级内呈现液固流态化良好的混合传递特性.采用脉冲示踪法进行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釜串联模型符合其结构与流动混合特征,以理论级数N作为模型参数可以很好地表达颗粒物性及操作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内径100 mm的24层双锥塔理论级数在6.11~11.0,随液固比增大而增大、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该塔在理论级数6.93的操作条件下连续逆流浸洗,钻屑平均停留时间4.23 min、残留COD浓度77 mg·L-1,与6级间歇逆流平衡浸洗钻屑残留COD浓度56 mg·L-1的实验结果相近,为多釜串联模型用于多层双锥塔浸洗传质模型研究与过程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
推荐文章
小型气-液-固流化床液相的停留时间分布
流化床
小型气-液-固流化床
停留时间分布
层流
多相流
New VST塔板空间液体的停留时间
新型垂直筛板塔
喷射塔板
塔板空间
停留时间
撞击流气化炉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随机模拟
停留时间分布
颗粒流
马尔可夫链
气化炉
气液旋流器内液相平均停留时间
气液旋流
分离
液相
停留时间
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层双锥液固逆流浸洗塔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多层双锥塔 钻屑浸洗 停留时间分布 多釜串联模型 理论级数
年,卷(期) 2014,(6) 所属期刊栏目 传递现象与单元操作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98-1203
页数 6页 分类号 TQ027.3
字数 384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9015.2014.06.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家骅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153 1000 15.0 27.0
2 夏素兰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87 534 13.0 20.0
3 陈忠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49 1234 20.0 35.0
4 王子宁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7 36 4.0 6.0
5 董兴海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层双锥塔
钻屑浸洗
停留时间分布
多釜串联模型
理论级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