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在调节肝纤维化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别从Sprague-Dawley大鼠骨髓、脂肪分离纯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采用0.4 μm Transwell小室半透膜建立共培养体系,分别将第3代ADSC、BMSC与肝星状细胞(HSC)共培养,另将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与HSC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组,单独HSC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检测HSC增殖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HSC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HSC凋亡情况.分别将BMSC、ADSC和BRL单独培养72 h,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10、神经生长因子(NGF)及TGF-β1的浓度.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分为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经门静脉输注1.5 mL(5×106个)BMSC、ADSC、BRL细胞悬液,空白对照组输注等量无细胞培养液,2周1次,共4周.检测肝组织病理切片和肝纤维化指标.两样本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ADSC.BMSC与ADSC在细胞表型上类似.ADSC共培养组和BMSC共培养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两者均能抑制HSC增殖、促进凋亡(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ADSC共培养组和BMSC共培养组增殖程度依次为2.43±0.27、2.39±0.33、1.92±0.38、2.18±0.31,FBMSC=25.61,FADSC=38.63,P均<0.05;凋亡率依次为(5.59±0.40)%、(6.82±0.57)%、(8.31±1.03)%、(9.36±0.54)%,FBMSC=73.69,FADSC=97.41,P均<0.05),且ADSC比BMSC作用更强(增殖,t=5.76;凋亡,t=5.18,P均<0.05).ADSC与B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也有所不同[NGF为(7.46±0.54) pg/mL比(3.95±0.71) pg/mL,t=10.92,P<0.05; TGF-β1为(8.79±0.93) pg/mL比(6.36±0.85) pg/mL,t=7.58,P<0.05].大鼠移植实验显示BMSC、ADSC对肝纤维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分别为9.87±2.07、4.17±0.94和10.13± 1.81、3.98±0.82,与空白对照组(13.78±2.53和5.09±1.15)和阴性对照组(13.34±1.89和4.95±1.22)相比明显降低(FBMSC=51.26和32.29,P<0.05; FADSC =46.73和40.94,P<0.05),BMSC治疗组及ADSC治疗组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191.5±33.2) μg/L、(178.8±28.2)μg/L]、血清Ⅲ型胶原[(19.9±5.1)μg/L、(21.7±3.3)μg/L]和肝脏羟脯氨酸[(312.6±38.8)μg/g、(325.8±28.2)μg/g]含量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为(282.3±18.7) μg/L、(287.5±26.7)μg/L,F=73.51;Ⅲ型胶原为(35.3±3.3)μg/L、(32.5±4.3) μg/L,F=76.19;羟脯氨酸为(458.4±38.1)μg/g、(473.9±63.7) μg/g,F=60.37,P均<0.05],但BMSC治疗组与ADSC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MSC与ADSC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特征.在抑制HSC活性方面,ADSC与BMSC有所不同,但在大鼠体内抑制肝纤维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推荐文章
胰腺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胎儿
胰腺
间充质干细胞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致瘤性研究
干细胞
骨髓细胞
细胞分化
致癌性试验
克隆细胞
琼脂
小鼠,近交BALB C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特发性肺纤维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博来霉素
转化生长因子β1
抑制作用
大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骨髓源性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调节肝纤维化的功能比较
来源期刊 中华消化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肝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年,卷(期) 2014,(1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2-747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519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4.1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启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35 117 5.0 9.0
2 陈云志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4 3 1.0 1.0
3 俞富祥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19 40 4.0 5.0
4 孙克龙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2 16 1.0 2.0
5 古妮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4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2)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消化杂志
月刊
0254-1432
31-1367/R
16开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4-291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863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777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