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弹奏、歌唱等技能方面的口传特性决定了它的无形存在方式,但在推广过程中,此类项目的保护工作却往往需要借助于物质化的手段以进入大众的视野.甚至可以说,物质保存方式已经成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在保护工作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意义已经从遗产自身的实物载体延伸到其他物质载体.随着物质方式的完善,需要正视物质性保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推荐文章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
责任主体
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认同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实性
完整性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湘西土家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产权保护
公法保护
权利主体
权利内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
来源期刊 中国音乐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性保护 关系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民族音乐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4-146
页数 3页 分类号 J60-05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金辉 19 1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性保护
关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音乐
双月刊
1002-9923
11-1379/J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2-26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87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199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