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抗生素杂志       
摘要:
目的 研究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MDR-Cs)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48株MDR-C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连反应检测菌株的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Ⅹ)、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DNA螺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和接合型转座子Tn 1545整合酶基因(intTn)、L,D-转肽酶基因(ldtl/2),并测序分析.结果 根据2007年CLSI M45文件的标准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被测菌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ermⅩ、tet(W)和intT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3.8%、100%和100%;与标准菌株比对,所有菌株的gyrA基因序列均表现为以间隔3个氨基酸的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别突变为苯丙氨酸和丙氨酸的双点突变;未检出ldtl/2.结论 中国重庆地区的MDR-Cs对青霉素、Ⅲ、Ⅳ代头孢菌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表现出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表现为全敏感;菌株介导ermⅩ和tet(W)基因分别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介导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对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所有菌株均携带转座子Tn 1545整合酶intTn基因.
推荐文章
纹带棒状杆菌临床分离株分子分型和耐药性分析
纹带棒状杆菌
分子分型
抗菌药物敏感性
耐药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主动外排机制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
主动外排系统
多重耐药
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重耐药性
外排
分子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多重耐药性:耐药机制与感染治疗对策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性
泛耐药性
耐药机制
感染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抗生素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多重耐药 纹带棒状杆菌 耐药机制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药理与临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1-364
页数 4页 分类号 Q939.9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胜男 5 23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87)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5)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重耐药
纹带棒状杆菌
耐药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抗生素杂志
月刊
1001-8689
51-1126/R
大16开
197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45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279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