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采用切吸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动力吸割器行切吸术治疗的15例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患儿,发病年龄43天~5个月,其中出生后1周即出现喉喘鸣症状的7例,3~6周出现喉喘鸣症状的8例.安静时喉梗阻Ⅱ度,活动后或并上呼吸道感染后喉梗阻加重Ⅲ度8例;带气管插管入院7例.单侧14例,双侧1例.仅声门下单一病灶13例,合并颌面部多发性病灶2例.5例经系统口服激素或普萘洛尔治疗8~12周,效果不佳,再选择手术治疗.15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吸入诱导及静脉麻醉维持,保留自主呼吸)下血管瘤切吸术,术前、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结果 15例中早期6例术中瘤体未取活组织病理检查,9例术中留取瘤体组织,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毛细血管瘤.术中出血量1~3 ml,其中5例出血较多的为2~3 ml;平均约2~3 ml,手术时间10~ 15 min.13例术中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维持0.95以上,2例有短暂血氧饱和度下降(0.75 ~0.80)经插管吸除下气道分泌物后,恢复正常.5例术后带管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观察,24~48 h后顺利拔管返回普通病房.10例术后麻醉苏醒后立刻拔管返回普通病房观察.术后喉喘鸣、喉梗阻症状即刻缓解的10例,24~ 48 h缓解5例.无一例因局部水肿而再次插管或气管切开.随访10~18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应掌握个体化治疗原则.切吸术具有微创、安全、疗程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对瘤体较大阻塞气管径≥50%,且在上呼吸道感染时反复发作急性喉梗阻的患儿,在麻醉师的良好配合下可酌情选择.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切吸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来源期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婴儿 血管瘤,毛细管 声门 耳鼻喉外科手术
年,卷(期) 2014,(6)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7-461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483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4.06.00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婴儿
血管瘤,毛细管
声门
耳鼻喉外科手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月刊
1673-0860
11-5330/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2-68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20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7254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