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是我国荒漠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对维系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以三工河流域两个琵琶柴群落为对象,在2010年主要生长季节(6-10月),通过群落和土壤调查,采用土钻法、土柱法、地上收割法对两个琵琶柴群落的土壤性质、生物多样性、细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琵琶柴群落在冠幅、盖度、多度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0-100 cm土壤层内,两个群落土壤电导率、pH值、容重、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除土壤容重外,群落2各个土壤因子的值均大于群落1,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现出类似的趋势.两个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细根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从6月到10月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由于7、8月群落1有大量夏雨型短命植物和类短命草本植物的出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急剧降低,Simpson指数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群落2土壤电导率和pH值较高,草本植物鲜有出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均较为平缓.两个群落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较低,群落差异明显.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是导致两个琵琶柴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不同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可以增加琵琶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土壤容重抑制琵琶柴群落细根的生长,轻度的干旱胁迫促进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一定浓度的土壤pH值和土壤盐分可以促进琵琶柴群落细根的生长.
推荐文章
三工河流域琵琶柴群落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琵琶柴群落
凋落物处理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因子
三工河流域两种琵琶柴群落细根生物量、分解与周转
琵琶柴
细根周转
凋落物分解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三工河流域荒漠绿洲植被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景观格局
植被变化
三工河流域
党河流域骆驼刺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骆驼刺
生物多样性
土壤因子
党河流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工河流域琵琶柴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分析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干旱区 琵琶柴群落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因子
年,卷(期) 2014,(4) 所属期刊栏目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8-889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21007137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9)
共引文献  (329)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338)
二级引证文献  (55)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1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9(2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1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干旱区
琵琶柴群落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