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 AS-OCT)检测改良黏小管切开术( VCO)术后手术区域组织结构及滤道,以讨论改良黏小管切开术降眼压的机制。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术后从3~72个月的38例(55只眼)开角型青光眼,均为术前药物控制不良的开角型青光眼。11只眼(20%)因眼压高行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同时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和AS-OCT检查。 AS-OCT的检测指标为:①滤过泡形态,②巩膜池的长、宽、高,③脉络膜上腔,④泪河高度。结果患者术后眼压(15.4±4.9) mm Hg较术前(31.0±10.9) mm Hg明显下降,42只眼有弥散的滤泡。 AS-OCT证明了结膜瓣下腔隙的存在,39只眼(70.9%)检测到巩膜池,巩膜池的平均体积为1.09 mm3(0.04~0.203 mm3)。结论 AS-OCT检查证明了改良VCO房水引流的可能机制。扁平弥散的结膜下腔隙证明了持续的滤过,为眼外引流;39只眼(70.9%)存在巩膜池。巩膜池的体积与眼压无关,提示脉络膜上腔可能是主要的房水眼内引流途径。
推荐文章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治疗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
继发性青光眼
视力
眼压
适应证
改良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
青少年型青光眼
眼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后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的观察及其眼压下降机制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临床眼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 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 眼压 巩膜池 脉络膜上腔
年,卷(期) 2014,(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7-300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8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8422.2014.04.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1)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3)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
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
眼压
巩膜池
脉络膜上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眼科杂志
双月刊
1006-8422
34-1149/R
16开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26-110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75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66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