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延胡索二酰乙酰水解酶基因(FAH)、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含酶基因(PTGS2)差异表达.方法 20例偏头痛患者经辨证分型确诊为肝阳上亢型偏头痛,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例,经穴组针刺患侧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4穴;非经非穴组针刺患侧4个非经非穴点,每日1次,共治疗10次.提取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静脉外周血,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获得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Gene Ontology (GO)分析,并且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VAS量表评价.结果 FAH基因、PTGS2基因在经穴组各样本中表达显著降低,通过GO分析,FAH基因P<O.05,PTGS2基因P<0.05,这2个基因在非经非穴组各样本中未见表达.VAS量表评价2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经穴组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经穴组治疗后与随访后有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治疗后与随访后无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的差值d相比较有差异(P<0.05),经穴组比非经非穴组即时疗效、远期疗效均显著.结论 本经取穴对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FAH基因、PTGS2基因的调控实现的.
推荐文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偏头痛
发病机制
进展
电针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偏头痛
少阳经特定穴
弥散张量成像
电针
海马
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对比研究
针刺
偏头痛
针刺镇痛
循经取穴
非经非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FAH基因、PTGS2基因的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延胡索二酰乙酰水解酶基因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含酶基因 本经取穴 无先兆偏头痛 经穴效应
年,卷(期) 2014,(4) 所属期刊栏目 针灸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0-284
页数 5页 分类号 R245
字数 27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14.01.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繁荣 356 2940 27.0 39.0
2 梁希森 6 27 3.0 5.0
3 黄银兰 36 138 7.0 11.0
4 万明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36)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延胡索二酰乙酰水解酶基因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含酶基因
本经取穴
无先兆偏头痛
经穴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月刊
1006-2157
11-3574/R
大16开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82-414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7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697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