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分析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价值.方法 分析22例孤立性SMA夹层的CT特征,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其中21例(21/22,95.45%)经增强CT确诊;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10.31±8.67)mm (0~32.03 mm),夹层长度平均(73.37±42.69)mm(15.96~205.91mm).按症状分组,无症状组(4例)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距离为(16.21±10.97)mm(1.00~32.03 mm),有症状组(18例)平均为(9.17士6.15)mm (0~25.98 mm);无症状组夹层长度平均为(34.81士44.01)mm(15.96~73.84mm),有症状组平均为(83.46士41.90)mm(26.40~205.91mm).无症状组真腔狭窄率平均为44.16%±12.33%,有症状组为74.35%士22.37%(P=0.042).随着夹层向SMA远、近端延展,保守治疗效果变差.结论 增强CT是诊断SMA夹层的有效方法.孤立性SMA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临床症状及疗效与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有关.本研究提出的新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描述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推荐文章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腔内介入
保守治疗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分析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腔内治疗
支架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
治疗
支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来源期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诊断 预后
年,卷(期) 2014,(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519
页数 5页 分类号 R654.3|R814.4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选 119 1086 18.0 26.0
2 栾景源 55 426 12.0 18.0
3 李天润 29 217 9.0 13.0
4 王昌明 47 239 9.0 13.0
5 许佳文 6 21 2.0 4.0
6 冯琦琛 14 109 5.0 10.0
7 韩金涛 32 103 6.0 8.0
8 庄金满 13 127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诊断
预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月刊
1672-8475
11-5213/R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80-220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2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634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