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豚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度近视对DR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3d的豚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每组12只.高度近视组豚鼠用半透明眼罩行右眼遮盖,构建高度近视动物模型;采用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4次,每3天1次,制作糖尿病豚鼠模型;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采用半透明眼罩联合STZ制作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VEGF和PEDF的表达情况,应用Biosens数字成像分析系统分析阳性反应部位的平均吸光度(A)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分别为(+0.25±0.07)、(-7.50±0.04)、(+0.25±0.03)和(-7.50±0.02)D;空腹血糖分别为(5.3±0.1)、(5.1±0.2)、(19.7±0.4)和(18.5±0.3)mmol/L.各组豚鼠均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结构疏松、肿胀;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结构肿胀.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VEG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28.61 ±5.57、118.24±2.59、155.60±9.70和135.15±5.22,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5,P=0.032),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水平(A值)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5);PED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45.57±8.35、149.54±6.20、127.71 ±2.45和1 37.53±7.38,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10,P=0.019),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PEDF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量下调,而PED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高度近视眼不易发生DR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