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细菌卟吩在近红外区(700~900 nm)有较强的长波吸收,这一性质使其区别于其他四吡咯大环化合物,并且在光化学研究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光动力疗法治疗癌症优异的光敏剂.但由于细菌卟吩人工合成难度大,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概述了细菌卟吩的合成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为母体合成细菌卟吩的半合成法,对卟啉或二氢卟吩的大环进行修饰的还原法,以及以简单化合物为起始物,通过多步反应制得细菌卟吩的全合成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合成出一些结构复杂的细菌卟吩.分析了目前几种细菌卟吩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合成研究提供了参考.
推荐文章
细菌生物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红色纳米硒
细菌还原
新型二氢卟吩-5-氟尿嘧啶的合成
羟基卟啉
二氢卟吩
5-氟尿嘧啶
合成
细菌基因工程药物研究进展
抗生素
生物工程
异源表达
益生菌
细菌脂蛋白生物合成调控研究进展
脂蛋白
生物合成
抗生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细菌卟吩的合成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化学试剂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细菌卟吩 合成 Denovo合成方法
年,卷(期) 2014,(9) 所属期刊栏目 聚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9-774,787
页数 分类号 O621.3|O625.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822/j.cnki.hxsj.2014.09.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齐艳娟 长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47 115 7.0 9.0
2 孙二军 长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22 20 3.0 3.0
3 于苗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15 59 5.0 6.0
4 宋哲 长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2 16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5)
共引文献  (23)
参考文献  (3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9)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细菌卟吩
合成
Denovo合成方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试剂
月刊
0258-3283
11-2135/TQ
大16开
北京市东城区100006信箱-16分箱《化学试剂》编辑部
2-444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803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213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