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Cu、Ce离子制备了Cu( I)-Y、Ce( IV)-Y和Cu( I)-Ce( IV)-Y吸附剂,利用XRD、BET等技术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制备条件对Cu( I)-Ce( IV)-Y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通过固定床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的穿透硫容,同时,在含噻吩与苯并噻吩的正辛烷模拟油中,分别加入甲苯、环己烯、吡啶配成新的模拟油,探究了吸附剂的脱硫选择性。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时间48 h,焙烧温度550℃,Cu/Ce物质的量比1∶1下制备的Cu( I)-Ce( IV)-Y吸附剂具有适宜的脱硫活性。在含甲苯、环己烯模拟油中,Cu( I)-Ce( IV)-Y吸附剂具有最好的脱硫性能,相同浓度的甲苯、环己烯和吡啶对各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顺序为吡啶>环己烯>甲苯。引入Cu+可改善吸附剂的脱硫活性,引入Ce4+可改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Cu+和Ce4+的协同作用使Cu( I)-Ce( IV)-Y兼具有高的硫容和抗芳烃、烯烃能力。
推荐文章
Cu(Ⅰ)Y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
水热离子交换
CuY分子筛
吸附剂
脱硫
汽油
超声对Cu(I)/SBA-15脱硫吸附剂制备和性能的影响
超声
SBA-15
噻吩
吸附
脱硫
Ce-Cu-Al-O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剂低温脱除H2S
复合金属氧化物
低温
硫化氢
吸附
再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u(I)-Ce(IV)-Y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 燃料化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Cu(I)-Ce(IV)-Y 制备 苯并噻吩 吸附脱硫
年,卷(期) 2014,(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85-1492
页数 8页 分类号 TQ028
字数 732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华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 133 632 13.0 16.0
2 宋华林 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 22 110 6.0 8.0
3 高慧杰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 4 12 2.0 3.0
4 崔雪涵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8)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u(I)-Ce(IV)-Y
制备
苯并噻吩
吸附脱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燃料化学学报
月刊
0253-2409
14-1140/TQ
大16开
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太原165信箱)
22-50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0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213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