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体系中 M≥6.8历史大地震的活动状况发现,与其运动学方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相对应,其头部、中部与尾部之间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即当头部与尾部发生大地震序列后不久(大致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尺度),中部(尤其是我国的川滇强震区)随即也会发生大地震。但在1997年以来的最近一次大地震活动序列中,构成该构造体系中段的川滇地区却出现了长达15年之久的“异常平静”状态,这无疑意味着该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结合西南地区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初步认为该区当前存在至少9个比较明显的大地震危险区带,包括: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的安宁河段、巧家段和南端的澄江-建水段,理塘-大理-瑞丽弧形活动构造带上的畹町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滇西北裂陷带中的鹤庆-松桂断陷盆地区和程海-宾川断裂带期纳-宾川段,澜沧-景洪断裂带的景洪段,以及近南北向的保山断陷盆地和元谋断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大地震形势,进而科学部署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预测工作。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震地热说
地震柱
地震构造模式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南缘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活动构造体系
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
旋扭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缘
现今构造变动
地震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应力场重构
青藏高原东南缘
古应力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
来源期刊 地质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地质力学 活动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 川滇强震区 大地震危险性
年,卷(期) 2014,(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01-1416
页数 16页 分类号
字数 1444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根模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0 324 9.0 17.0
3 周春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6 779 16.0 27.0
4 吴中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52 2448 27.0 40.0
5 龙长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2 334 7.0 12.0
6 范桃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3 188 7.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1)
共引文献  (54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90)
二级引证文献  (135)
192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2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7(3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18(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3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20(2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质力学
活动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
川滇强震区
大地震危险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学报
月刊
0001-5717
11-1951/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113
192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6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789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