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对遂昌金矿唐代古金矿4号古洞的考察中,发现分布在矿中的巷道两侧的围岩都是坚硬的变质岩。通过现场研究,作者有4点发现:(1)发现发育于围岩中的节理面具有密度大、倾角陡和间距小的特点;(2)古巷道轴线的走向与节理面的走向基本一致;(3)古巷道的横截面被古人“设计”成高宽比很大的洞形;(4)巷道的走向都被“设计”成某种弧形。据此,可以作出以下判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古人很可能已发现这些发育于围岩中的陡倾角节理面之间的结合力很低,使用铁凿就可撬下来,并据此来开挖古巷道的。这也表明唐代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地质知识,并能够将之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推荐文章
畅流沟金矿地质特征及发现意义
畅流沟
韧性剪切带
金矿床
遂昌金矿地应力测定与分析
遂昌金矿
地应力测定
套孔应力解除法
稳定性分析
孤岛工作面巷道钻孔卸压机理及关键参数确定
孤岛工作面
应力分布
钻孔卸压机理
参数优化
陕西秦岭驾鹿金矿区发现的含氧金矿物
驾鹿金矿区
含氧金矿物
地质产状及矿物共生组合
成分特征及初步分类
X射线衍射数据
晶体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古人利用节理面开凿遂昌唐代金矿巷道的发现及论证
来源期刊 工程地质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唐代 古巷道 开挖方式 陡倾角节理面 矿脉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岩土体工程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0-254
页数 5页 分类号 P642.3
字数 258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丽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31 261 10.0 15.0
2 杨志法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92 2261 27.0 45.0
3 张路青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63 1309 21.0 34.0
4 张中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10 66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8)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唐代
古巷道
开挖方式
陡倾角节理面
矿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程地质学报
双月刊
1004-9665
11-3249/P
大16开
北京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2-296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5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78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