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测定不同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野生菌株对红脉穗螟( Tirathaba rufivena)幼虫的致病能力,旨在获得对该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生防菌株,以期为红脉穗螟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物资源。结果表明,G2和G3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表现出较高致病力,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两个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32%和80.34%,LT50分别为4.77 d、6.18 d;田间试验表明,G2和G3菌株在1.0×1010孢子/mL浓度下,药后7 d可使红脉穗螟的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73.72%和68.71%,表明这两株菌株在红脉穗螟生物防治中是极具有应用潜力的生防真菌。
推荐文章
金龟子绿僵菌及其粗毒素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性
金龟子绿僵菌
粗毒素
樟巢螟
致病性
血细胞
免疫反应
金龟子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的致病力
金龟子绿僵菌
缀叶丛螟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时间效应
剂量效应
不同菌株绿僵菌对粒肩天牛幼虫的致病力及林间防治效果
金龟子绿僵菌
粒肩天牛
致病力
防治
杨树
感染油茶象幼虫的高致病力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筛选
油茶象
金龟子绿僵菌
致病力
浸渍法
孢子拌土法
蛀果害虫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绿僵菌野生菌株对红脉穗螟幼虫的致病效果研究
来源期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绿僵菌 红脉穗螟 致病力 半致死时间( LT50 ) 僵虫率
年,卷(期) 2014,(6) 所属期刊栏目 植保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53-1257
页数 5页 分类号 S476+.1
字数 313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836/j.jjau.201420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钱军 30 111 6.0 9.0
2 苟志辉 22 54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0)
共引文献  (79)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绿僵菌
红脉穗螟
致病力
半致死时间( LT50 )
僵虫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0-2286
36-1028/S
大16开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44-102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2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455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