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将采用沙壤土培育的苦草幼苗(Vallisneria natans)放置于60~170 cm的水深范围内,每10 cm一个处理,使用光照计测定不同水深的光照强度并用 Skalar 水质流动分析仪测定试验水体的理化指标,观测苦草在不同的水深梯度下形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研究水深梯度对沉水植物的个体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30 d后,在60~130 cm的水深范围内,苦草株高随水深的增加而增高,在130~170 cm的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而降低,130 cm处苦草的平均高度最大,达67.9 cm;试验60 d,苦草的叶片长度、宽度、面积都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且在150~170 cm水深范围内叶片长度明显变小,苦草的生长速率随水深的增加显著下降;(2)不同试验组苦草的叶片长度、宽度、面积以及生长速率与水深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而叶绿素含量与水深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叶片面积在140~150 cm水深范围内减小最明显,且在140~160 cm水深范围内苦草各叶绿素指标较高,尤其是chl a+b在水深160 cm处高达1.876 mg·g-1;(3)苦草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光强降低)而升高,其变化幅度为0.369~1.876 mg·g-1,其中叶片叶绿素a随着水深的增加呈波动递增的趋势,且在水深80 cm处较低(0.268 mg·g-1),而叶绿素b在60~170 cm水深范围内总体较平稳,在水深160 cm处达到最高(0.505 mg·g-1),chl a/b变化幅度较小,仅在2.49~2.84 mg·g-1之间;(4)试验60 d后,各试验组总生物量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100~140 cm水深范围内,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占全株生物量的89.5%,地下部分生物量只占10.5%,生物量的分配随水深梯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水深梯度的变化对苦草的叶片生长及叶绿素含量有影响,但对生物量的分配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在100~140 cm的水深范围内苦草生长较好,因此在透明度较好的水域生态恢复中应考虑100~140 cm的水深范围恢复苦草种群,这样有利于促进种群生物量和水下草坪的形成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推荐文章
水深梯度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克隆生长与觅食行为的影响
水深
沉水植物
苦草
克隆繁殖
觅食行为
不同水位梯度下克隆植物大米草的生长繁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
大米草
水位梯度
可塑性
自然衰退
生态响应策略
不同水盐条件对三江藨草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湿地植物
水位
盐度
功能性状
生物量分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深梯度对苦草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苦草 水深梯度 生物量 叶绿素
年,卷(期) 2014,(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32-1337
页数 6页 分类号 Q948.8
字数 476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曹昀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 371 13.0 17.0
5 陈冰祥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5 46 4.0 5.0
6 国志昌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6 49 4.0 6.0
7 张素娟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3 41 3.0 3.0
8 刘燕燕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4 30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7)
共引文献  (118)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20)
二级引证文献  (31)
1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3(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7(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8(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20(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苦草
水深梯度
生物量
叶绿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