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揭示高温后型钢再生混凝土( SRRAC)梁的受弯破坏机理,以高温温度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变化参数对12个试件进行不同温度作用后(20,200,400,600℃)的静力单调加载试验,观察并获得不同温度后试件的外观变化以及受力破坏过程和形态,获取了荷载-挠度曲线、截面应变分布和极限荷载等重要信息,然后对各变化参数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后型钢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弯破坏形态与常温下基本相同,表现为弯曲破坏、黏结破坏和斜压破坏三种。高温后型钢再生混凝土梁仍具有较好的后期变形性能,但600℃高温后,梁抗弯承载力下降明显,且全再生混凝土梁承载力下降幅度最大。最后给出了高温后型钢再生混凝土梁剩余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推荐文章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冷弯薄壁型钢
受弯承载力
影响因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受撞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有限元计算
受撞钢筋混凝土梁
抗弯承载力
有限元计算
损伤系数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
修正压力场理论
聚丙烯纤维
抗拉强度
受剪承载力
哑铃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极限承载力算法
哑铃形
钢管混凝土
受弯
极限承载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温后型钢再生混凝土梁受弯试验及承载力计算
来源期刊 工业建筑 学科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高温 型钢梁 剩余承载力
年,卷(期) 2014,(11) 所属期刊栏目 高温后钢-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50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36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204/j.gyjz201411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薛建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318 4723 38.0 57.0
2 陈宗平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91 2001 21.0 38.0
6 郑巍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47 4.0 5.0
7 姚侃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24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39)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再生混凝土
高温
型钢梁
剩余承载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业建筑
月刊
1000-8993
11-2068/TU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2-825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206
总下载数(次)
25
总被引数(次)
1067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