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在大鼠模型基础上,探索重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rPEDF)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EM)的治疗价值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 EMs 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给予 PBS,n =5)、治疗Ⅰ组(建模后立即开始给予 rPEDF)及治疗Ⅱ组(建模后1周开始给予 rPEDF)。根据给药剂量,治疗Ⅰ、Ⅱ组均设立10μg / kg、25μg / kg、50μg / kg 3个亚组(各亚组 n =5),隔日一次尾静脉注射。造模后3周测量异位病灶体积,RT-PCR 及Western blot 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 FasL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评估rPEDF 对 EM 大鼠及非 EM 大鼠动情周期、排卵、着床等生殖生理参数的影响及内膜异位病灶的治疗价值。结果:治疗Ⅰ组中25μg / kg rPEDF 即可显著减小异位病灶体积,并随剂量增加呈量效关系,治疗Ⅱ组给药剂量达50μg / kg 时才具有显著差异;且同等治疗剂量下,治疗Ⅰ组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治疗Ⅱ组(P 均<0.01)。给药剂量为25μg / kg 时,各治疗组的 VEGF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呈量效关系;且相同治疗剂量下,治疗Ⅰ组的 VEGF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Ⅱ组(P 均<0.01);给药剂量为50μg / kg 时,各治疗组FasL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均<0.01),治疗Ⅰ组、Ⅱ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0μg / kg rPEDF 对大鼠动情周期、排卵无影响,并可显著改善 EM 大鼠着床率(P<0.05)。结论:补充外源性 rPEDF 可有效抑制 EM 模型大鼠内膜异位病灶的发生发展,病变早期给药效果更好,最佳给药剂量为50μg / kg,且该剂量不会对大鼠生殖参数造成不良影响。
推荐文章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切除后的创面修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成形术
V-Y皮瓣推进术
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因子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治疗
药物疗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盆腔疼痛与病灶特点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疼痛
粘连
浸润深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治疗价值
来源期刊 现代妇产科进展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年,卷(期) 2014,(10)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1-765
页数 5页 分类号 R711.7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83/j.cnki.xdfckjz.2014.10.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 156 1146 19.0 25.0
2 张元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 147 744 15.0 19.0
3 周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 57 302 9.0 16.0
4 张铭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 16 93 3.0 9.0
5 丁楠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子宫内膜异位症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妇产科进展
月刊
1004-7379
37-1211/R
大16开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
24-104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119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405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