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文章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人工植被配置模式,调查试验区和对照区中的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以及乔木、灌木生长状况,并与自然恢复区、裸地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区油松+沙棘配置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最好.分析和量化试验区与对照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对比试验区综合生态效益与对照区的综合生态效益结果为:油松+沙棘模式优于杏树+沙棘模式优于油松+柠条模式优于自然恢复区植被优于裸地.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以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综合措施试验
黄土高原
抗旱造林
正交试验
成活率
综合措施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类型欧李生长差异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
立地类型
欧李
地上部生长
地下部生长
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
红砂
土壤水分
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柏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沙地柏
正交试验
造林
黄土丘陵沟壑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造林配置模式的生长状况研究
来源期刊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植被空间配置 综合生态效益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造林与治沙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3-65,17
页数 4页 分类号 S725
字数 316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安布克 4 6 2.0 2.0
2 马连彬 1 0 0.0 0.0
3 王生明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6)
共引文献  (21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植被空间配置
综合生态效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双月刊
1006-6993
15-1144/S
大16开
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3号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60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936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