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三峡水库支流的拟多甲藻水华发生已成为近年的常态,但是其发生机制依然不清楚.2009年到2011年期间,对拟多甲藻水华频发的童庄河回水区进行重点监测,并扩展到三峡水库长江干流及26条支流未淹没区和回水区浮游植物的四季调查.结果表明,四季调查中,拟多甲藻出现率、平均密度、最大密度和最大优势度,4月最高,相同季节,回水区最高.2-4月,童庄河回水区各点拟多甲藻密度均为升高到下降变化,最高密度自上游至下游大幅下降.2010年,拟多甲藻水华于2月最先在童庄河回水区上游出现,逐步向中下游发展,维持一定规模和时间后消退.与此同时,长江干流拟多甲藻出现率、密度和最大优势度大幅低于童庄河回水区.童庄河回水区发生(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比不发生(2009年)拟多甲藻水华年份,三峡水库1-3月日出库流量(平均值4489.9-5623.3 m3/s)较小、1-2月水位日变幅(平均值0.148 m、0.246 m)和2月水位日升降(平均值-0.223 m)较大.研究认为,藻类在适宜水温时形成水华,2-4月支流回水区水温适宜、氮磷含量满足甲藻营养能力和生活习性需要.拟多甲藻能否形成水华,首先取决于回水区上游是否存在满足要求的水动力条件.其次,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水位波动等水文条件,通过改变回水区上游水动力条件和回水区流速,影响水华能否形成及形成时间、程度、范围和维持时间.由于尺度效应不同,三峡水库相同水文条件对不同位置支流拟多甲藻水华形成的影响不一样.
推荐文章
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拟多甲藻水华的监测
三峡水库
童庄河
拟多甲藻
水华
监测
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水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观测
三峡水库
香溪河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三峡库区支流富营养化模型开发研究
三峡库区
富营养化
模型开发
长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支流 拟多甲藻 水华 形成机制 浮游植物
年,卷(期) 2014,(11) 所属期刊栏目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71-3080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30409064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1)
共引文献  (889)
参考文献  (3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29)
二级引证文献  (43)
195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4(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5(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39)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7(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1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22)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20(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峡水库
支流
拟多甲藻
水华
形成机制
浮游植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