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掺杂剂、引发剂和乳化剂等影响因素为灰作用量,分析得到了影响电导率的大小顺序为盐酸、过硫酸铵和十二烷基苯磺酸的添加量。考察了以凹凸棒石为模板,把聚苯胺修饰在其表面,形成具有核壳式结构的导电复合材料,建立了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导电材料电导率变化规律的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凹凸棒石量的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获得模拟精度为97.69%,一步预测精度为99.13%。结果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凹凸棒石量对电导率变化的影响呈现饱和 S 型增长趋势。得到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推荐文章
掺杂工艺对聚苯胺导电性的影响
导电聚苯胺
掺杂工艺
正交实验
屏蔽材料
掺杂对甲基苯磺酸对聚苯胺导电性能的影响
聚苯胺
乳液聚合
导电性能
聚苯胺/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聚苯胺
原位聚合
复合材料
r-GO/Fe3O4
石墨烯
导电性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及其导电性能
聚苯胺
乳液聚合
掺杂剂
导电性
导电机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灰色理论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材料导电性能的研究
来源期刊 应用化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聚苯胺 盐酸掺杂 凹凸棒石 复合材料 电导率 灰色理论 灰色关联分析 Verhulst 模型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05-807,812
页数 4页 分类号 TQ324.8|O632.7
字数 240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冯辉霞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166 1584 21.0 30.0
2 张建强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42 490 13.0 20.0
3 罗梓轩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2 6 2.0 2.0
4 鲁华涛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4 62 3.0 4.0
5 陈姣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5 42 4.0 5.0
6 刘生丽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4 77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聚苯胺
盐酸掺杂
凹凸棒石
复合材料
电导率
灰色理论
灰色关联分析
Verhulst 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化工
月刊
1671-3206
61-1370/TQ
大16开
西安市西延路61号
52-225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91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466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