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 ~ 100℃)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 ~60℃)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 ~60℃)烘干为宜.
推荐文章
广西不同产地石韦药材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石韦
绿原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广西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掌叶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
掌叶大黄
产地加工
干燥方式
趁鲜切制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丹参药材内在质量评价
丹参
丹参酮ⅡA
总水溶性成分
酚酸类成分
原儿茶醛
不同产地夏枯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夏枯草
HPLC
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东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中药杂志 学科
关键词 丹参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产地加工 干燥方法
年,卷(期) 2014,(8) 所属期刊栏目 资源与鉴定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96-1400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4268/cjcmm2014080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0)
共引文献  (9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279)
二级引证文献  (119)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0)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2)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2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9(62)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55)
2020(2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丹参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产地加工
干燥方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药杂志
半月刊
1001-5302
11-2272/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2-4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538
总下载数(次)
36
总被引数(次)
23620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