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化工学报       
摘要:
微通道液体流动与传热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有必要减小传递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大小,提高其有效利用程度,属于“质”的范畴。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推导出了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指出降低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温度梯度净值可以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程度;然后,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设计出新型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并模拟其三维流动与传热过程,对比分析微通道热沉结构的变化对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流体温度梯度的净值可以减少热能不可逆损失的大小,使热沉底面温度更均匀,有利于延长微电子器件的寿命;最后,由强化传热因子、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的定义指出用强化传热因子来评价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更合理,而应该用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来评价能量的不可逆大小及利用程度。总之,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提供了评价标准,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影响微通道内部强化传热的本质因素,二者相互联系,为微通道的优化设计提供热力学理论。
推荐文章
回热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回热器
制冷循环
热力学分析
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强化润湿与传热实验
微尺度
纳米结构
表面
润湿性能
传热性能
基于金字塔形扰动结构的双层梯形微通道热沉传热性能模拟
微通道
传热
优化设计
模型
数值模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液体强化传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来源期刊 化工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微通道热沉 强化传热 熵产 强化传热因子
年,卷(期) 2014,(9) 所属期刊栏目 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03-3409
页数 7页 分类号 TK1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438-1157.2014.09.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夏国栋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6 624 14.0 20.0
2 李艺凡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43 4.0 6.0
3 翟玉玲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 60 4.0 7.0
4 刘献飞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30 2.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17)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通道热沉
强化传热
熵产
强化传热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工学报
月刊
0438-1157
11-1946/TQ
大16开
1923-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7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1783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