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雨巷》的凄美源于其内容和形式。内容上环境意象:雨巷、油纸伞。人物意象:“我”与姑娘。形式上:短字停顿,排比、复沓句式、叠词、押韵等。反复的朗诵,整诗充满哀伤,萦绕着凄凉,又好像不止这些,而后仔细回味琢磨,剩下的不是一种“美”吗?所以《雨巷》这首诗,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浅谈戴望舒《雨巷》的“凄美”
来源期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学科
关键词 雨巷 凄美
年,卷(期) 2014,(12) 所属期刊栏目 荫文科指导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0-140
页数 1页 分类号
字数 196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朝兵 5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雨巷
凄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月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930
总下载数(次)
25
总被引数(次)
4433
论文1v1指导